活力運動站

活力運動站聚焦運動與健康,分享科學訓練計劃、實用健身技巧及全齡段運動方案,涵蓋居家、戶外、健身房多場景。助你打破運動門檻,養成規律習慣,用汗水點亮活力生活,綻放健康光彩。

握力訓練終極指南-從握力器訓練到徒手、啞鈴教學,解密握力訓練好處!

握力訓練

想知道握力訓練的好處有哪些嗎?透過握力器訓練、徒手練習或啞鈴鍛鍊,都能有效提升握力。握力訓練不僅能增強手部肌肉,還能改善日常活動與運動表現。本文將介紹多種握力訓練方法,包括握力器訓練、徒手技巧及啞鈴應用,幫助你全面提升握力水平!

握力器訓練:精準強化手部肌群的利器

說到提升握力,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工具就是「握力器」。沒錯,握力器訓練是專門針對手部抓握肌群設計的經典方式,操作簡單、攜帶方便,效果也非常顯著。但你知道嗎?選對器材、用對方法,才能讓你的握力器訓練事半功倍!
握力器訓練

1.1 握力器種類大解析:找到你的專屬武器

市面上的握力器琳瑯滿目,主要可分為幾大類:

  • 彈簧式握力器 (Spring Grippers): 最傳統、最常見的類型。透過壓縮內置彈簧提供阻力。阻力值通常以公斤(lbs或kg)標示,從入門的20kg到怪獸級的300kg+都有。選擇時,建議從你能連續握壓10-15次的阻力開始。這種彈簧式器材是進行握力器訓練的核心工具。
  • 液壓式/油壓式握力器 (Hydraulic Grippers): 提供更順暢、更線性的阻力感受,握壓過程阻力變化較彈簧式平緩,對手部關節較友善,適合復健或追求特定肌肉感受度的人。也是另一種有效的握力器訓練選擇。
  • 可調式握力器 (Adjustable Grippers): 透過旋鈕或插銷改變阻力大小,一個器材滿足多階段訓練需求,經濟實惠。對於想循序漸進進行握力器訓練的人來說非常方便。
  • 指力訓練器 (Finger Trainers): 專注於單獨強化個別手指力量,通常設計成每個手指有獨立的按壓點,對於攀岩、彈奏樂器或需要精細指力者特別有用。這算是握力器訓練中更細分、專項化的一種。

1.2 握力器訓練的正確姿勢與課表安排

別以為握力器拿起來亂捏一通就有效!錯誤姿勢可能導致手腕不適甚至受傷:

  • 握法: 將握力器手柄置於手掌根部(靠近手腕處),四指併攏握住一側手柄,大拇指自然扣住另一側手柄。確保手柄與手掌的接觸點穩固。
  • 動作: 核心穩定,肩膀放鬆下沉。專注於「擠壓」手柄,想像要把手柄捏碎一樣,在頂峰位置(手柄完全閉合或接近閉合)保持0.5-1秒的擠壓,然後有控制地慢慢釋放張力(離心收縮),回到起始位置。全程避免用手腕「甩」的力量。
  • 呼吸: 擠壓時吐氣,釋放時吸氣。
  • 訓練課表示範 (一週2-3次):
    • 熱身: 手腕旋轉、手指開合、輕量握壓動態伸展 (2-3分鐘)。
    • 主訓練 (選擇一種或組合):
      • 肌耐力/次數累積法: 選擇一個你能連續握壓15-20次的阻力。進行3-5組,每組做到接近力竭(保留1-2次餘力)。組間休息60-90秒。這對剛接觸握力器訓練的人建立基礎肌耐力很好。
      • 最大肌力法: 選擇一個你頂多只能握壓3-5次的阻力。進行4-6組,每組3-5次。組間休息2-3分鐘。專注於每一次的高質量爆發擠壓。這是突破握力器訓練瓶頸的關鍵。
      • 靜態保持法: 將握力器握壓至閉合或接近閉合的位置,盡全力維持住,直到無法保持而彈開。進行3-5組,每組保持時間目標15-30秒以上。組間休息2分鐘。這是握力器訓練中強化持續發力的好方法。
  • 關鍵: 循序漸進增加阻力或次數/時間,記錄你的訓練進度!專注於每一次擠壓的質量,感受前臂肌肉的灼燒感。

1.3 握力器訓練的常見誤區與進階技巧

  • 誤區一:只追求次數,忽略動作質量與頂峰擠壓。 隨便捏100下,不如紮實地做好10下。
  • 誤區二:阻力過大或過小。 阻力過大導致動作變形、用代償;阻力過小則訓練效果有限。握力器訓練需要選擇適當的挑戰。
  • 誤區三:忽略離心收縮與靜態保持。 有控制地釋放張力(離心)和維持最大收縮(靜態)對肌肥大和力量增長至關重要。
  • 誤區四:訓練過於頻繁。 手部小肌肉群也需要恢復,避免天天高強度握力器訓練。
  • 進階技巧:
    • 設定次數目標法: 例如,今天目標是在特定阻力下累積總共50次擠壓(可分多組完成)。
    • 遞減組/休息暫停法: 用較高阻力做到力竭後,立即換較低阻力繼續做到力竭,或短暫休息10-15秒再繼續擠壓。
    • 負重懸吊輔助: 進行握力器訓練時,嘗試單手懸掛在單槓上(雙腳可輕觸地減輕負重),增加核心與整體穩定性的挑戰。

 握力訓練好處:強大握力,遠超你想像的價值

許多人進行握力訓練,可能只是為了捏爆蘋果耍帥,或是單純覺得握力不夠。但讓我告訴你,強大的握力帶來的好處,絕對讓你驚喜連連!認識這些握力訓練好處,會成為你持續鍛鍊的強大動力。
握力訓練好處

2.1 提升運動表現的基石

握力是許多運動表現的隱形推手:

  • 力量訓練 (健身、舉重): 無論是硬舉、划船、引體向上、農夫走路,強大的握力確保你能穩固抓住槓鈴、啞鈴,讓力量能有效從軀幹傳遞到器械上。握力不足往往是阻礙你拉起更大重量的「短板」。進行專項的握力訓練能直接突破重量瓶頸。
  • 格鬥技 (柔道、角力、BJJ): 抓把、控制對手衣襟或身體部位是勝負關鍵。強大的握力讓你的控制更牢固、更持久,也讓對手更難掙脫。握力訓練好處在此直接轉化為競技優勢。
  • 球類運動 (籃球、網球、棒球): 搶籃板、控球、揮拍擊球、投球,都需要手腕和前臂的穩定與爆發力。
  • 攀岩: 這無需多言,強大的指力、捏力和全握力是攀爬者的生命線。握力訓練好處對攀岩者來說是生存技能。
  • 高爾夫、棒球揮擊: 穩固的握桿/握棒是有效傳導力量、控制球路的基礎。

2.2 優化日常生活功能與預防傷害

別以為握力訓練好處只存在健身房!它深深影響你的每一天:

  • 輕鬆應對日常瑯琊事: 提沉重的購物袋、行李箱、搬家抬重物、擰開緊閉的罐頭蓋、轉動門把、使用工具(如榔頭、螺絲起子)都變得輕鬆自如。良好的握力訓練讓生活更有效率。
  • 降低手腕、手肘受傷風險: 強壯的前臂肌肉和肌腱能更好地穩定腕關節和肘關節(特別是網球肘、高爾夫球肘的風險區域),吸收衝擊力,減少因重複性或突發性壓力造成的勞損與急性傷害。這是長期投資的握力訓練好處。
  • 維持手部功能,延緩退化: 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流失(少肌症)也會影響手部功能。持續的握力訓練有助於維持手部肌力、靈活性和協調性,減緩退化速度,保持生活自理能力。
  • 改善手部血液循環: 訓練時肌肉收縮能促進血液流動,對於長時間打字、使用滑鼠可能產生的手部冰冷或僵硬有不錯的改善效果。

2.3 與整體健康指標的正相關性

研究顯示,握力不僅是局部力量指標,更是整體健康狀況的風向球:

  • 心血管健康預測因子: 多項大型研究發現,握力較弱者,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(如心臟病、中風)的風險較高。強大的握力常與較佳的整體肌肉量和身體功能相關。
  • 骨質密度關聯: 進行負重訓練(包括握力訓練中如啞鈴農夫走路)也能刺激骨質增生,前臂骨骼密度也可能因此受益。
  • 代謝健康指標: 較強的握力有時也與較好的胰島素敏感性和代謝健康相關。
  • 長壽指標: 一些研究指出,握力是評估老年人衰弱程度和預測死亡風險的有效簡單指標之一。這是最令人深思的握力訓練好處。

握力訓練徒手:不靠器械,雙手就是最佳工具

「我沒有握力器,也沒有啞鈴,就不能練握力了嗎?」當然可以!握力訓練徒手的方式既方便又有效,而且能訓練到更複雜、更貼近功能性的動作模式。善用你的體重和隨手可得的物品,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握力訓練徒手練習!
握力訓練徒手

3.1 自重懸吊:最經典的握力試金石

單槓(或任何穩固的橫桿)是握力訓練徒手的絕佳場所:

  • 基礎懸吊: 雙手正握(手心朝前)或反握(手心朝己)單槓,握距約與肩同寬或略寬。核心用力收緊,肩膀下沉穩定,雙腳離地,盡可能長時間懸掛。專注於「用手捏住槓子」,而不只是掛著。
  • 變化與進階:
    • 不同握法: 嘗試寬握、窄握、對握(雙手手心相對,如果槓的結構允許)、毛巾握(將毛巾掛在槓上,雙手抓住毛巾兩端懸吊 – 極具挑戰性!)。
    • 單手懸吊: 當雙手懸吊時間很長後,可以嘗試單手懸吊(務必在確保安全下進行),這是握力訓練徒手的終極挑戰之一。
    • 動態懸吊: 在懸吊狀態下嘗試輕微的擺盪或肩胛骨下沉上提(Scapular Pull-ups),增加肩胛穩定性挑戰。
  • 目標設定: 從累積懸吊總時間(例如:30秒 x 3組)開始,逐步增加每次懸吊的時間或組數。毛巾懸吊是檢驗握力訓練徒手成效的殘酷試煉。

3.2 手指與手掌的專項強化

不需任何器材,專注於手指和手掌本身的活動:

  • 手指開合彈力帶訓練: 雖然需要一條阻力帶,但非常便攜。將彈力帶套在五指指尖,用力將五指張開對抗阻力。訓練指展肌群(打開手指的力量),這在握力訓練徒手中常被忽略卻很重要。
  • 手指俯臥撐: 極高階動作!從跪姿開始,用指尖撐地(五指盡量張開分擔壓力),進行俯臥撐。這對指力、關節強度和肌腱韌性要求極高,務必循序漸進,從靠牆或跪姿減輕負重開始。
  • 捏紙團/捏黏土: 找一張紙(例如報紙),用單手手指(主要是拇指、食指、中指)的力量,將它一點一點捏成緊實的小球。或用捏陶土、治療黏土來鍛鍊捏力。這是簡單有效的握力訓練徒手辦公室小練習。
  • 手腕屈伸對抗: 雙手手掌相對合十於胸前,用力互推(訓練手指、手掌、手腕屈肌群);或手背相對手指互扣,用力向外拉(訓練手指、手腕伸肌群)。這是零器材的握力訓練徒手等長收縮訓練。

3.3 利用生活物品進行創意訓練

發揮創意,日常物品也能化身握力訓練徒手的工具:

  • 厚毛巾訓練法:
    • 毛巾擰乾: 找一條吸飽水的大毛巾,用雙手盡全力將其擰乾。不斷重複擰轉的動作,對前臂屈肌、伸肌和旋前旋後肌群都是絕佳鍛鍊。
    • 毛巾引體向上/毛巾懸吊: 將厚毛巾掛在單槓上,雙手抓住毛巾兩端進行引體向上或懸吊。對握力和前臂的刺激遠勝於直接握槓。這是極佳的握力訓練徒手方式。
  • 厚重書本/電話簿捏握: 找一本厚重、邊緣平滑的書或電話簿(如果還找得到的話),用指尖和拇指的力量將其捏住並提起,嘗試維持一段時間。增加頁數或換更厚的書提高難度。
  • 水桶提握: 在堅固的水桶提把上纏繞厚毛巾增加握徑,裝入適量水或沙子,進行農夫走路或靜態提握。可以單手或雙手進行。這是模擬握力訓練啞鈴中農夫走路的不錯替代方案。

握力訓練啞鈴

啞鈴是健身房最普遍的器材之一,除了練二頭肌、肩膀,它更是進行握力訓練啞鈴的絕佳工具!啞鈴訓練的優勢在於能提供動態、多方向且可精準控制負荷的阻力,對提升握力耐力、肌肥大和功能性力量效果卓越。來看看如何讓啞鈴成為你提升「手勁」的秘密武器。
握力訓練啞鈴

4.1 啞鈴握法變化:小改變,大不同

僅僅改變握啞鈴的方式,就能對前臂肌群產生截然不同的刺激:

  • 標準握法: 手掌環繞手柄,大拇指鎖住食指。這是基礎握法。
  • 「胖槓」握法: 在啞鈴手柄上纏繞厚毛巾或有專用加粗套管,增加握徑。這迫使你的手指和手掌需要發更大的力才能穩固握住,是極佳的握力訓練啞鈴技巧。進行彎舉、肩推、划船等動作時都能應用。
  • 手指勾握法: 刻意不用手掌包裹,只用四指(或甚至三指、兩指)勾住啞鈴手柄的一端進行提拉或維持(如進行啞鈴划船或硬舉的起始階段)。這針對強化手指屈肌(尤其是深層屈指肌)非常有效。這在握力訓練啞鈴中能強化抓握的「鉤掛」能力。
  • 捏握法: 針對較重的啞鈴片(如果設計允許)或專用的捏握板,用拇指和四指指尖的力量將其捏住提起。這是直接訓練「捏力」的握力訓練啞鈴應用。

4.2 經典啞鈴握力訓練動作

這些動作是握力訓練啞鈴的核心:

  • 啞鈴農夫走路: 堪稱握力與整體耐力的終極考驗之一!雙手各持一隻沉重的啞鈴(重量以能走20-40秒為挑戰標準),保持軀幹挺直,核心穩定,肩膀下沉,然後向前步行。專注於「用力捏住」啞鈴手柄。距離或時間都可作為目標。進行握力訓練啞鈴時,這是不可錯過的黃金動作。
  • 啞鈴手腕屈伸:
    • 屈腕: 坐姿,前臂平放大腿或凳面上,手腕懸空,手心朝上握住啞鈴。保持前臂緊貼支撐面,僅用手腕力量將啞鈴向上捲起(屈腕),頂峰稍停,再緩緩下放。訓練前臂屈肌群。
    • 伸腕: 姿勢同上,但手心朝下。將啞鈴向上抬起(伸腕)。訓練前臂伸肌群。動作關鍵是「孤立」手腕活動。
  • 啞鈴手腕尺偏/橈偏: 坐姿,前臂側放(拇指朝上)於大腿或凳面,手腕懸空。手握啞鈴,進行手腕向上(橈偏 – 拇指側抬高)和向下(尺偏 – 小指側抬高)的動作。訓練前臂控制手腕側向活動的肌群。這是握力訓練啞鈴中強化手腕穩定性的重要練習。
  • 啞鈴前臂旋前/旋後: 坐姿或站姿,上臂夾緊身體,肘關節彎曲90度,手心朝內握住啞鈴手柄。保持上臂和肘部固定,僅旋轉前臂使手心朝上(旋後)再轉回手心朝下(旋前)。訓練負責前臂旋轉的肌群(旋後肌、旋前圓肌、旋前方肌)。這對投擲、揮拍動作很重要,也是握力訓練啞鈴中常被忽略的面向。

4.3 整合式訓練:將握力挑戰融入常規動作

最有效率的握力訓練啞鈴,就是把握力元素融入你原本就在做的啞鈴訓練中:

  • 「最後一組」握力榨乾法: 在進行啞鈴划船、啞鈴硬舉、啞鈴彎舉等動作的最後一組最後幾下,當握力開始不支時,不要馬上放下,改為維持在頂峰位置(例如划船拉到頂點、彎舉舉到頂點)盡可能長的靜態保持,直到握力徹底衰竭。這能給前臂肌群額外的強烈刺激。
  • 超級組搭配: 做完一組主要動作(如啞鈴肩推)後,立即不休息接一組專門的啞鈴握力動作(如農夫走路或手腕屈伸),讓前臂徹底燃燒。
  • 刻意選擇光滑手柄或加粗握把: 在日常啞鈴訓練中不使用防滑手套,甚至刻意使用手柄較光滑的啞鈴或在手柄纏毛巾(創造「胖槓」效果),迫使你的握力在整個訓練過程中都持續參與發力。這就是將握力訓練啞鈴概念無縫融入日常訓練。

Q&A:關於握力訓練,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

最後,整理幾個大家最常問我的問題,一次解惑:

Q1: 如何快速提升握力?

  • A1: 「快速」是相對的,但掌握關鍵能有效加速:
    1. 多樣刺激: 別只靠一種方式!結合握力器訓練(精準抓握力)、握力訓練徒手(如懸吊、毛巾訓練 – 功能性握力與耐力)、握力訓練啞鈴(負重動態與靜態力量、肌肥大)進行全面鍛鍊。
    2. 重視離心與靜態: 在握力器訓練和握力訓練啞鈴(如農夫走路、頂峰保持)時,刻意放慢離心階段和有意識地進行頂峰擠壓/靜態保持(例如懸吊、閉合握力器維持),對力量增長非常有效。
    3. 循序漸進超負荷: 定期增加阻力(握力器磅數、啞鈴重量)、懸吊時間、行走距離或總訓練量(組數x次數)。
    4. 訓練頻率與恢復: 每週進行2-3次專項握力訓練是合理的(可與其他訓練日搭配,如練背日後加握力訓練),確保組間和訓練日之間有足夠休息讓肌肉恢復生長。小肌群恢復較快,但仍需48小時左右。
    5. 營養與睡眠: 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和優質睡眠是肌肉修復與生長的基礎。

握力器訓練
Q2: 一般人握力幾公斤?

  • A2: 這沒有絕對標準,會因性別、年齡、體重、職業、運動習慣等差異很大。提供一個常見的參考範圍:
    • 成年男性 (優勢手): 平均值約落在35-55公斤 (kg) 之間。40kg以上算不錯,50kg以上通常是有在鍛鍊或勞力工作者。經過系統性握力器訓練或有專項運動需求者,突破60kg、70kg甚至更高都有可能。
    • 成年女性 (優勢手): 平均值約落在20-35公斤 (kg) 之間。30kg以上算不錯。
    • 檢測方式: 標準方式是使用手持式握力計 (Hand Dynamometer)。測量時,站直或坐直,手臂自然下垂不靠身體,手肘微彎,用最大力氣擠壓一次,左右手分開測量,通常紀錄優勢手(較有力那手)的數值。持續的握力訓練能顯著提升此數值。
  • 重要觀念: 與其糾結絕對數字,更重要的是:
    1. 左右手力量是否平衡(差距應在10%-15%以內)。
    2. 握力是否足以支撐你的運動目標和日常生活需求(如輕鬆提起一定重物、完成特定次數的引體向上)。
    3. 是否有隨著訓練持續進步。

Q3: 握力器訓練有用嗎?

  • A3: 非常有!但關鍵在於「怎麼練」。
    • 針對性強: 握力器訓練是直接、孤立地強化負責手指屈曲、手掌閉合的肌肉(主要是前臂的屈指肌群),對於提升「擠壓力量」(Crushing Strength) 效果最為顯著。這也是許多人對「握力」最直觀的認知。
    • 效率高: 體積小、方便攜帶,可以在通勤、看電視、辦公休息時隨時練幾組。
    • 可量化進步: 阻力明確標示(公斤/磅數),能清晰追蹤阻力提升的進度。
    • 限制: 它主要訓練「擠壓」這一種握力模式。真實世界的握力需求更多元,包括:
      • 支撐握力 (Support Grip): 長時間維持抓握(如提重物、懸吊)。這需要肌耐力。握力訓練徒手(懸吊)和握力訓練啞鈴(農夫走路)對此更有效。
      • 捏力 (Pinch Strength): 拇指與其他手指相對捏住物體(如捏住厚書、啞鈴片)。需要專門的捏握訓練。
      • 手腕穩定力: 在承受負重時保持手腕中立不彎曲。需要整合性的訓練(如啞鈴訓練)。
    • 結論: 握力器訓練是提升整體握力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環,特別是擠壓力量。但為了全面的握力發展,建議將其作為拼圖的一部分,結合握力訓練徒手和握力訓練啞鈴,才能打造真正強悍、多功能的手部力量。

Q4: 握力訓練哪裡?

  • A4: 握力訓練主要鍛鍊的是前臂的肌肉群!更精確地說:
    • 主要目標肌群: 位於前臂掌側(屈肌側)負責彎曲手指和手腕的肌肉:
      • 屈指淺肌 (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)
      • 屈指深肌 (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) – 尤其影響指尖力量
      • 屈拇長肌 (Flexor Pollicis Longus) – 強化拇指力量
      • 屈腕肌群(橈側屈腕肌、尺側屈腕肌、掌長肌)
    • 次要協同肌群:
      • 前臂背側(伸肌側)的肌肉在抓握的穩定、維持手腕姿勢(特別在支撐握力)以及手指張開時也扮演重要角色,例如指伸肌、伸腕肌群。在進行握力訓練徒手(如手指開合彈力帶)和握力訓練啞鈴(手腕伸展)時會強化它們。
      • 內在手肌(位於手掌內的小肌肉群)也在精細操控和維持抓握形狀中起作用。
  • 簡單說: 當你用力握拳、擠壓握力器、懸掛在單槓上、用力捏東西時,感到最痠脹、最緊繃的那塊前臂區域,就是你正在鍛鍊的「握力肌肉」。無論透過握力器訓練、握力訓練徒手或握力訓練啞鈴,目標都是讓這些前臂肌群更強壯、更有耐力。

關於作者:我是「活力運動站」的版主小安教練,身為一位熱愛健身的台灣部落客,我的使命就是帶給大家實用的運動知識、居家訓練技巧,還有滿滿的正能量!無論你是健身新手還是老手,這裡都能找到適合你的內容~跟著我一起動起來,打造健康又快樂的生活吧!

Leave a Reply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